• 注册
  • APP下载
    • 中文
    • English
  • 注册
  • 守宫图鉴 守宫图鉴 关注:0 内容:4

    睫角守宫

  • 查看作者
  • 打赏作者
  • 睫角守宫(学名:Correlophus  睫角守宫(学名:Correlophus ciliatus):是蜥蜴目、壁虎科动物。体长20.3厘米,体重30-35克。是一种小型壁虎。它们具有相对较大的三角形头部,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眼睛和两个相对较大的耳孔。肤色有浅棕褐色、桃红色或红棕色,颗粒状鳞片覆盖在身体表面。具有中等厚度,柔软的尾巴。在眼球的环形皮肤上,长有十数根向上挺立的皮刺,是睫角守宫的睫毛。拥有短小的四肢,脚掌底下长满数不清的刚毛,能牢牢吸附住与脚掌相接的各种物体表面,这些垫可以让它们在非常光滑的垂直表面上行走,在爬树时尤为重要。缺乏眼睑,尾巴断了就不能重新生长。

    属于生活在偏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物种。白天蛰伏在树枝上,夜晚则出没于热带雨林的高树冠层间,跳来跳去,饮水觅食。杂食性动物,主要以小型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,偶尔也会摄食水果等物补充身体所需的其他养分。分布于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群岛上

     

    形态特征

    睫角守宫是一种中大型蜥蜴,平均体长20.3厘米,口至鼻孔的长度(SVL)为10.2-11.9厘米;体重30-35克。具有相对较大的三角形头部,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眼睛和两个相对较大的耳孔。肤色有浅棕褐色、桃红色或红棕色,颗粒状鳞片覆盖在身体表面。具有中等厚度,柔软的尾巴。背部侧面通常具有较暗条纹的图案。薄而连续的钙质嵴,沿着背部的任一侧突出,并且也在四肢的眼睛和部分的上方。赋予它们名字的睫毛是包裹在眼球的环形皮肤上,长有十数根向上挺立的皮刺,这些皮刺,就是睫角守宫的睫毛。这些睫毛主要用于防止灰尘和其他颗粒。带有尖角的皮刺迎风而立,仿佛在昭示自身的威严。睫角守宫的睫毛并不局限在眼部,自双眼开始的两排短小皮刺,向后隆起并延伸到头颈相接处,跨越整个背部,直至与尾巴相交的地方才告结束。就像其他蜥蜴的背冠那样,这两排“睫毛”贯穿了它们的全身

    双眼类似鳄鱼的大眼睛,中间宽,两边窄的竖长瞳孔犹如一道漆黑裂缝,将布满淡灰色网纹的棕绿虹膜一分两半。和头部相比,睫角守宫的眼球非常巨大,大约占据了整个头部四分之一的大小;圆滚滚的眼球就像一颗精细打磨的宝石,在它们的眼眶中熠熠生辉。眨眼不仅能保持眼睛的湿润,而且能缓解疲劳。尽管睫角守宫在每只眼睛上都有明显的保护层。但它们生来就没有眼睑,因此无法眨眼,必须定期用舌头的舔舐来清除眼睛上面的灰尘,并凭借覆盖眼睛的透明薄膜和口水来保持眼睛的清洁和湿润。耳朵是一个小开口,覆盖在鼓膜的两侧。

    睫角守宫拥有短小的四肢,带蹼脚趾前五后五,脚掌底下长满数不清的刚毛,每一根刚毛又由数以百计的环形凸起的纤毛组成。凭借范德瓦尔斯力(分子间作用力),它们能牢牢吸附住与脚掌相接的各种物体表面,即便是垂直的墙壁,抑或光滑的玻璃,也不会轻易掉下来。这些垫可以让它们在非常光滑的垂直表面上行走,在爬树时尤为重要。

    睫角守宫的尾端也有刚毛,在从树枝上悬挂或试图恢复平衡时增加额外的支撑;与许多物种不同,如果睫角守宫失掉了它们的尾巴,就不能重新生长

    野生的睫角守宫有三种颜色变形:纯色(无花纹)、虎纹和白色流苏型。纯色的睫角守宫或多或少具有醒目的颜色,从黄色、绿色、棕色、红色到灰色,并且在背部呈现非常微弱或无图案。虎纹睫角守宫有浅色的底色,深深的对比条纹和腹部的图案。白色流苏的睫角守宫的特点是全部或部分钙质顶部呈白色或黄色。除了这三种模式之外,还有许多其他变异在圈养育种的个体中是不同的,但在野外没有发现。

     

    栖息环境

    生活在常年温度在摄氏17-28度之间,湿度介于68-86%之间的自然环境,属于偏热带海洋性气候。睫角守宫生活在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中:一种在松树岛上(Isle of Pines),一种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格朗特尔岛上(Grande Terre)。

    新喀里多尼亚的主要岛屿格朗特尔岛的东南部热带雨林,是睫角守宫的主要分布地区。被岛上最高峰Mont Pani所分隔,此地海拔1628米。这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类型。高温和低温可以在11.1-27.8℃之间,但温度一般在22.2-23.9℃之间。这个地区是热带雨林,年降水量可能高达400厘米。睫角守宫一般出现壁虎在海拔150-1000米的高地上。白天在森林地面附近的茂密植被中休息,那里天气凉爽,阳光较少。晚上,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灌木丛和树冠的下部觅食,很少在离森林地面3米以上的地方活动

     

    生活习性

    睫角守宫通常单独行动,作为典型的夜行性树栖动物,白天往往会隐藏在茂密的植被中,半树栖,非常敏捷并隐身。它们极擅跳跃,并有着良好的夜视能力。白天蛰伏在树枝上听着鸟叫、睡着懒觉,度过一段悠闲自由的时光;夜晚则出没于热带雨林中通常不高于3米的树冠层间,从树枝到树枝间短距离跳跃,并且可以使用脚上的粘性垫和粘合剂粘贴树枝,轻松地抓住树枝。寻找食物。饮水觅食。杂食性动物,以小型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,也会摄食水果和花蜜等物补充身体所需的其他养分。

     

    繁殖方式

    睫角守宫雄性通常在9-12个月龄之间变得性成熟,雌性在12-35个月和体重达30-35克时成熟。在3-4个月大的时候,雄性在靠近尾巴根部可见到外侧半球隆起,这就是泄殖腔。相反,雌性的尾巴底部平坦,凸起更小。雌性能够每4-6周产卵两次,并在交配后30-40天进行,它们保留精子并且在再次交配前可能会产生4个卵子。繁殖和产卵期在8-10月进行,并转移到较低的温度来阻止产蛋。如果这个休息期没有发生,雌性可能会全年产卵,并有遭受严重钙缺乏的风险。卵径达11×24毫米和1.2-2.8克,孵化期60-150天。[3]

    在繁殖季节,多个繁殖雌性会与一只雄性纠缠在一起。一只雄性会接近一只雌性,如果雌性愿意的话,就会保持静止,当雄性爬上背部,并在交配开始时咬住雌性的脖子。[3]

    温度是影响发育率、后代大小和性别的决定性因素。特别是,性别不是由遗传决定的,而是在产卵后,由环境温度决定的。有证据表明,较温暖的孵化温度导致较高的雄性比例,较低的孵化温度导致较高的雌性比例。[3]

    孵化后,睫角守宫幼雏在3-5天内不进食(直到它们第一次脱皮),使用储存的蛋黄提供营养。经过这段时间后,幼雏将开始寻找食物,如花蜜,水果和小昆虫。

     

    种群现状

    虽然该物种经人工培育繁殖,数量和品种繁多。但野外自然种群分布范围狭窄、有限,发生的密度低,是块状分布。适度数量少,并有在其分布范围内不断下降。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、降水量减少、旅游影响、道路发展,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。已被列为生存近危的物种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如何饲养?

    由于睫角守宫也是典型守宫的夜行性和树栖型,饲养缸也是应该以高度为主,可以使用无菌土或墨丝为底材, 加上枯枝和绿色植物就可以成为理想的饲养环境。基本上,雄性必须单独饲养,以免斗争造成严重伤害,但是自 幼体一起群养的雄性就比较不会有争斗的倾向。UVB灯光设备可以省略,不过有机会多晒太阳还是比较好的。

     

    在人工饲养时,可以喂食蟋蟀,面 包虫等昆虫, 成体一周喂3-4次,另外也可以喂食果泥或婴儿食品。 钙粉可以每周喂1-2次,幼体则可增加为3-4次。 维他命可以每1-2周喂食一次。混合在果泥中喂食最为方便。水果类食物的比重可以高于昆虫10-20%。每天至少喷水一次以增加湿度及提供饮水,也可以放置小水盆供饮用。

    雄性可以由较肥大的尾巴根部和泄殖腔来分辨。交配大多发生于春季,雌性经过约45天左右的怀孕期后会产下 两颗卵于产卵盒中,产卵盒可以用适当大小的塑胶盒做成,里面铺上无菌土,盒盖上挖个洞供守宫进出。卵在摄氏22-26度下大约70天可以孵化,幼体的饲养与成体差不多,只是喂食的频率需增加为每天一次。如果饲养得当,睫角守宫的寿命可以达到五年以上。

      睫角守宫睫角守宫睫角守宫睫角守宫睫角守宫睫角守宫

  •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

    登录
  • 到底部
  •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: